贝壳新房潘志勇:从成交中“找生意”

发布时间:2018-10-13 12:27:14
来源:洞察网

  房地产电商水深或浅,地产大哥曾经做过数篇报道。

 过去数年,赢家不多。

 贝壳是家新公司,贝壳新房要做平台,也是行业创新,互联网老兵潘志勇,则是房地产电商新人。

国庆节前,地产大哥和潘志勇有过一次近距离交谈,新老的碰撞,让这番交流格外精彩。

 潘最新的头衔是贝壳找房副总裁,同时还是贝壳新房平台事业部总经理。

 在此之前,他是天猫副总裁,更早之前是360副总裁,典型的互联网气质履历。

 此番加盟贝壳,过去的互联网履历和战绩,无疑是枚很重的筹码。

 半年后,地产大哥首次见到潘志勇真人。

 出乎意料的是,潘志勇这位乍到房产圈的新人,对地产电商的剖析却能条理清晰,逻辑严谨。这可能和他的头衔有关:贝壳新房平台事业部总经理。

 

看似不可能的商业故事

 

先说第一个事,贝壳新房做新房平台,走平台化模式。

 链家升级后,转向做贝壳找房大平台模式。

 但整个电商领域,有三块硬骨头,一是生鲜,二是汽车,三是房产。

 目前腾讯和阿里都在花大力气做生鲜,市场资本重度发力汽车电商,但效果一直不理想。最难啃的骨头就是房地产,这也是未来10年的利润蓝海。但是,房地产电商和生鲜电商、汽车电商又有明显不同,交易低频、客单价高,做成商业闭环非常困难。

 生鲜电商、汽车电商已经做得很累,很艰难。房地产电商贝壳新房会成功吗 ?

 我们来看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成功案例。

 以前大家都认为国际贸易公司做不大。

 但是,有一家公司就把它做大了。它就是香港的一家公司利丰。

 对利丰商业模式破解的学者认为,它像个平台,资源丰富,上面生长着数百个事业部团队。

 每个团队20人,业务规模5000万美元。超过5000万必须分拆为两个团队,也是业务自主体。

 目标是为每个订单打造一条最优的供应链效率。

 研究者提出了三组关键词:平台化企业、业务自主体、供应链效率。

 为了更好理解这三组关键词,我们也找到一个案例:

 传统作坊式二手店,一个老板,招三个店员,就开张了。既是店长,又是老板,什么环节都要做,成本很高,收益很低。

 有人看到这一点,想出一个办法,只让店长管一件事,结果平台和店长都很赚钱。

 案例中的这个人,就是左晖。这是链家过去成功的经验。

 那么,贝壳新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?

 贝壳新房强调说,自己不是卖端口的,不是卖流量的,也不是卖帖子的。

 那么贝壳新房又是谁 ?

 对贝壳新房的商业模式,潘志勇做了一个描述:

 贝壳新房接连开发商、经纪人、购房人,强调交易,服务于交易效率,赚钱的秘密是从成交中“找生意”。

 这段话中,我们更能看到利丰成功的三组关键词:平台化企业、业务自主体、供应链效率。

 

搬走三座大山

 

但是,贝壳新房面临的挑战,显而易见。下面三组数据, 就是潘志勇头上的三座大山。

 

一是转化率

 

实物电商转化率普遍高于房地产电商。以手机为例,在天猫平台上,100个人看到后,会有2个人买;京东上会有3个人买。

 但是房地产电商的转化率就非常低,以二手房电商平台为例,1000个人浏览网页,成交不会超过10个;新房是10000个人中,最多不会超过10个人买。

 

二是客单价

 

京东的平均客单价是300元到400元,淘宝则是100元左右,拼多多是50元左右。但是新房的平均单价是130万左右。

 买一件商品,花费数百元和数百万元,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

 

三是交易频次

 

房产买卖的交易平均频次是8年/次,低于大多数商品的交易频次。

 这三组数据让很多人认为,房地产电商做不大规模。这也是很多人不看好新房电商的核心理由。

 潘志勇并没有直接否认坊间看法,而是提出贝壳更看重交易和服务效率。

 很有可能,潘志勇眼中的贝壳新房,应该长成这个样子:

 像大公司一样思考,像小公司一样行动。它提供的是全生命周期、全链条的服务,通过连接和资源的整合,组合出一条最高效的服务链。

 

平台化为王

 

更直接一点,贝壳新房的业务和贝壳平台的业务之间,会不会打架 ?

 贝壳新房究竟赚的是谁的钱 ?

 赚的是什么钱 ?

 怎么赚更多 ?

 电商平台的现在式是什么 ?

 

横向比较,无论是京东、阿里还是亚马逊,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:

对服务环节进行分解、分割、分拆和重组,实质上既延续了企业变革、发展的主线,又重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组织。

 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,区别于传统。

 首先是切割得更细,对环节进行分解,对职能进行分割,对资源能力进行分拆。

 其次是切割、重组的对象不只针对内部,也针对外部,是两方面的拓展式切割、重组。

 

最终的效果是:连接更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。

以贝壳新房为例,它跟传统电商模式最大的不同是,更强调交易效率,即服务更多的经纪公司,更多的客户,更多的房地产商,更好的连接,提供完整的服务。

如果仅仅是直营,提供更好服务不难。但是,一旦平台化,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,面对天文量级的交易额,这种挑战前所未有。

比如不同的经纪公司之间,怎么平衡 ?在经纪公司、直营、房产商之间,谁更优先 ?

还有,会不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怪圈?交易成本会不会大于交易价值 ?

 所有这些问题的指向,有一个核心诉求:交易界面的标准化。

 在一个交易化平台上,如果没有清晰、简捷的交易流程、标准,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。

 

贝壳新房的“秘密”

 

贝壳新房提供了一组数据:在用户端,已覆盖全国超400个城市,在线提供超6万个新房楼盘数据。

但是,贝壳新房面临两组数据挑战和压力。

 

挑战是:

 

阿里有6亿的消费者和20亿件商品,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都是在做消费者和商品的匹配;

贝壳新房能不能把市场上7.5万个楼盘和用户的购房需求成功匹配,把互联网对消费者的洞察转变为最终销售额。

 

压力是:

 

新房市场仍有10万亿+空间,2017年新房交易规模约是10万亿。

贝壳新房能够在这杯羹中分得几何?

现场贝壳新房透露了一个小目标,三年内线上引导成交达到2000亿元。

 

 上面这组数据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蛋糕,也是贝壳新房的商业模式起点,把以往分散在一个个孤立交易对象中的价值空间聚合起来,实现了更高层级的整体规模经济。这是平台交易价值创造的来源。

 

但是,这一切取决于不断提升现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,包括上述交易界面的标准化。

 

贝壳新房的朋友介绍了很多优势,包括B端、C端的赋能,直指客户成交痛点。比如天眼系统、VR看房、有1700T的一二手数据,等等。

 

但是,地产大哥最关注这句话:“实现闭环服务,连接更多力量:通过线上+线下,贝壳新房能够闭环用户端和开发商端两个转化漏斗。”

 

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力量,也是贝壳新房实现新房电商闭环的秘密所在。

 

商业模式的演变,是个持续升级的过程。关于贝壳新房的商业模式,我们会持续关注。

 

AD
更多相关文章
AD
AD